手机股票如何配资
来源:大众中国
对于大众而言,如今的中国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。
尽管这个结论已广泛地成为共识,但只有真正翻开大众 2024 年财报,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其程度之深。
2024 年,大众全年销售收入达 3247 亿欧元,同比实现小幅增长,而全年营业利润则达到了 191 亿欧元。尽管财报中没有将各个市场的利润详细列出,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销量窥见一二。
大众在全球市场全年的汽车总销量约为 900 万辆,而仅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就达到了 293 万辆,约占总销量的三分之一。可以说,无论从市场还是营收角度来看,"在中国,为中国"战略对大众而言,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。
与此同时,2024 年,大众汽车技术研发投入达 218 亿欧元,创历史新高。至于大众针对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了多少钱,虽无法用具体数字准确衡量,但根据此前报道,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占据了相当部分。
大众集团 2024 年关键财务数据
例如,去年大众汽车中国 CEO 贝瑞德与公司共同制定了一项涵盖多个领域的十点行动计划,加大在智能网联和数字化项目上的投资,计划投入数十亿人民币,推动 CEA 平台的开发。此后,大众中国再次投资 25 亿欧元,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,来强化本土研发。
在一个个以"亿"为单位的数字背后,被寄托的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领先的希冀。
而这些在中国的投资动作,也让大众在中国提出了一个目标,到 2030 年实现交付量约 400 万辆,占据中国市场 15% 的份额,这一目标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充满挑战。
"黄金时代"如何延续?
" TSI+DSG "动力组合曾作为大众的"杀手锏",从 2010 年起,在中国市场开启了大众的"黄金十年"。
时间来到 2025 年,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47.6%,自主品牌以"新三电"重构市场格局时,深耕中国市场 40 年的大众汽车,又该如何延续属于他的"黄金时代"呢?
大众的答案是:"守正不守旧"。
所谓"守正",即坚持做正确的事。在大众看来,主要的毛利来源仍然是燃油车,因此未来仍需要对燃油车进行技术深挖和价值重构。
2025 年开年,南北大众接连推出了全新燃油 SUV 车型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中国车企集体将"发动机"视为过渡技术时,大众却将第五代 EA888 发动机引入中国市场,继续加码燃油车动力研发。
途昂 Pro
以途昂 Pro 为例,这辆 2025 年的全新燃油车,是大众对燃油车技术的持续打磨——通过模块化架构优化燃烧效率、降低碳排放,同时强化智能化配置,来迎合中国用户需求。
这种策略既保留了燃油车市场的利润基本盘,也为电动化转型争取了时间窗口。
而在电动化上,大众则要做到"不守旧"。正所谓不破不立,大众正在进行着平台革命和生态重构。
在一系列调整布局中,最核心的无疑是全新的技术组合—— CMP 平台 +CEA 架构的落地。
面对中国市场的智能化竞赛,大众选择了一条"硬软件分离"的创新路径。硬件端依托中国专属的 CMP 架构,软件端则通过开放合作加速本土适配。
根据大众此前的规划,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车身硬件正在从传统的 MEB 平台逐渐向 CMP 架构转移。 CMP 平台是大众汽车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 A 级电动汽车架构,采用了中国本土的供应链,包括电池、电机和电控等三电系统,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。
大众与小鹏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
至于 CEA 架构,则是大众汽车集团首个在中国研发的电子电气架构,也是第一个准中央计算及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。它由 CARIAD 中国、大众汽车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(VCTC)与小鹏汽车共同研发。
在三者中,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(中国)科技公司(VCTC)已成为这场转型的核心引擎。这座刚建成不久研发中心,不仅主导开发了适配中国路况的 CEA 电子电气架构,还构建起了完整技术生态。一方面通过与宁德时代深化电池联合研发、与国轩高科布局供应链本土化,还与中科创达开发智能座舱系统。
成本是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,而成本控制能力的根基则是供应链基础。大众正通过 VCTC 在中国打造第二条"隐形供应链"。
至此,大众在华的下一个四十年,由"市场换技术"正式转向为"技术生技术"。
危机感是变革的最大动力
大众是少数敢于不断‘折腾’自身的传统车企,"折腾"正是源于对全球市场趋势的洞察,以及身处高峰,"高处不胜寒"产生的危机感。而这种危机感,恰恰是变革的最大动力。
在传统燃油车时代,大众依靠全球统一的 MQB 平台和 EA888 发动机建立技术护城河。但中国市场的剧变让"标准化"策略失效:本土用户对智能座舱的交互流畅度要求比欧洲市场高 47%,对自动驾驶功能的付费意愿是德国用户的 2.3 倍。
正是这种压力迫使大众做出选择——要么将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纳入全球体系,要么为中国单独打造技术方案。
CEA 架构(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,中国电子架构)的诞生,正是大众恐惧"失去中国市场"的具象化回应。它不仅是大众首个本土化电子电气架构,还是首次将中国市场的优先级置于全球统一标准之上。
其采用"准中央计算 + 区域控制"架构,通过 1 个中央计算单元和 2 个区域控制器,将车内控制单元数量减少 30%,线束长度缩短 40%。这种设计让系统复杂度从"分布式迷宫"转变为"模块化积木",既满足中国用户对高频 OTA 升级的需求(每年平均升级次数达欧洲市场的 3 倍),又为本土生态接入预留接口。
简而言之,CEA 架构的本质是一场"技术解耦革命"。
传统电子电气架构中,硬件与软件深度捆绑,导致功能升级依赖物理更换 ECU 模块。而 CEA 通过"双向并行开发"模式,实现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的解耦。
CEA 架构(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)
例如智能座舱开发可独立于车身控制模块推进,自动驾驶算法迭代无需等待整车平台更新。这种灵活性使大众能将智驾功能落地周期从 36 个月压缩至 12 个月,应对中国车企"月更功能"的竞争节奏。
其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:
敏捷性:区域控制器整合传统分散的 ECU 功能,算力利用率提升 60%,支持毫秒级功能响应;
扩展性:可兼容 MEB、CMP 等不同平台,甚至为尚未定义的未来技术预留接口;
经济性:CMP 平台与 CEA 架构的协同效应,使单车研发成本降低 40%,物料成本节约 15%。
可以说,CEA 架构所带来的变革,在于重构了大众的技术生态位。
当特斯拉以"中央计算 + 区域控制"架构颠覆行业时,大众选择了一条更具中国特色的路径:硬件层保留 CMP 平台的模块化优势,软件层则通过" 1+4+N "智舱理念构建开放生态。
" 1 "个技术底座,即 CEA 架构作为连接硬件与生态的"数字骨架",支持毫秒级数据传输和 TB 级数据处理;" 4 "大核心能力,是指包括深度定制的人机交互框架、场景化车辆服务封装、车云一体 AI 引擎、以及无缝兼容 3000+ 本土应用; " N "种场景可能,则是通过 API 接口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,目前已接入 AIGC 内容生成、车载无人机控制等创新功能。
这种生态构建离不开本土化协作网络。CARIAD 中国与地平线联合开发 L2++ 级自动驾驶方案,与中科创达打造"主动式情感座舱",甚至引入小鹏的电子架构开发经验。
CEA 架构诞生的另一个原因,是大众"求生欲"的爆发。此处的"生",是指对"经济性"的诉求。
新架构的经济性设计,直指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两大痛点:过高的本土化研发成本(比自主品牌高 25%-30%),以及缓慢的响应速度(新功能导入周期长 12-18 个月)。
据悉,CEA 的到来已初见成效,基于 CEA 架构的首批车型研发周期从 42 个月缩短至 28 个月,2026 年量产的 4 款 CMP 平台车型目标成本比同级竞品低 15%-20%。
CARIAD 中国 CEO 韩三楚
正如 CARIAD 中国 CEO 韩三楚所言:"我们要将 China Speed 与 Volkswagen DNA 结合,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,让中国用户感受到‘德国品质’与‘中国速度’的双重价值。"
大众中国带来的这场变革,或许正在孕育汽车工业史上最特别的混血物种——既非传统车企的缓慢转身,也非新势力的颠覆革命,而是一场基于敬畏的合作进化。
成果落地之年
2025 年将成为大众中国新能源产品的"交付元年"。
根据规划,未来三年大众将推出约 40 款新车,其中半数以上为新能源车型,覆盖纯电、插混及增程式技术路线。
即将亮相的 CMP 平台原型车,是大众首个本土开发的整车平台,其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研发周期压缩 30%、成本优化 40%,使入门级电动车开发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 2 倍以上。
此外,大众首款增程式车型将于 2026 年上市,这意味着其正式接纳中国特色的混动技术路径。配合 ID. 系列持续扩容,大众正构建起"性能纯电 + 经济混动"的双线产品矩阵。
从 2025 年上海车展的"技术阅兵",到 2030 年 30 款纯电车型的目标,大众中国的转型之路揭示了一个行业真理:在智能电动时代,跨国车企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单一技术优势,而是"全球经验与本土生态"的协同能力。
当 CEA 架构开始反哺全球研发体系,当合肥制造的"中国方案"成为 PPE 平台的技术蓝本,这场始于"危机感"的变革已演化为合作创新的新案例。
正如大众集团 CEO 奥博穆所言:" 2025 年将是实力全面展现的一年。" 在燃油车与电动车交汇的技术奇点上,大众正重新定义汽车巨头的转型逻辑——不是颠覆,而是进化;不是替代,而是共生。
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|王垚 编辑|李玉鹏)手机股票如何配资